![]() |
图为高树生(中)在和同事一起分析地震资料。 |
地震资料处理是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一个既基础又重要的环节,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地质学家的“眼睛”。高树生,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所所长,为了当好这双“眼睛”,已在地震资料处理岗位耕耘了24年。
“我们的工作好比是给地球做‘CT’。”7月24日,高树生说。辽河油田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,中浅储层和常规以构造圈闭为主的油气藏勘探已近尾声,目前勘探目标集中在复杂区域,开发上也以定向井为主,对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提出更高要求。“CT”的成像品质直接影响油气勘探的成败。
兴古潜山是辽河油田近年来勘探开发的亮点。想让潜山“浮”出水面,提高成像品质是前提。兴隆台潜山带位于城区,潜山内幕有效信号较弱,区块构造复杂,岩性变化大,工作量和研究难度之大前所未有。
为此,高树生带领团队调研了多种关于复杂构造成像的新技术,多次与勘探和开发地质人员研究探讨,最终制定出叠前提高信噪比和精确成像两条针对性技术路线,提高了潜山的成像精度,实现了潜山内幕信号从无到有、由弱变强的突破。这一成果为兴隆台潜山亿吨级储量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资料支撑,也为接下来大民屯潜山和茨榆坨潜山取得新发现奠定了基础。
辽河油田地质构造复杂,被喻为“在砸碎的盘子上踢了一脚”。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“拼齐”盘子的最好选择。高树生带领全所员工积极开展攻关,完成了18项关键技术,为辽河油田叠前深度偏移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。计算所去年完成叠前深度偏移处理2334平方公里,今年4月底又完成了东部凹陷1500平方公里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。自此,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在辽河油田达到历史最高峰。这使得复杂构造区地下构造成像更加清晰,为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。
高树生是辽河油田第一个连片叠前时间偏移项目负责人,实现了资料无痕迹拼接,处理成果较以往有了质的提高。他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将高信噪比作为地震资料处理追求的永恒指标,使得辽河油田地震资料信噪比达到2以上。
地震资料处理涉及计算机、数学、地质、测井等多个学科,人才培养周期较长,新员工一般需要七八年才能独当一面。
面对队伍青黄不接、年龄断层问题,高树生近些年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专业人才培养上,通过结对子、压担子等方式,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。毕业于辽宁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卢明德,在一次次资料处理、一项项技术攻关中成长起来,参加工作4年多就开始担任项目长,处理的地震资料屡获油田优质工程奖。在高树生的努力下,计算所年轻人成熟期平均提前3年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