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。现在国内涉及太阳能的生产企业已达3000多家。其中,包括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,多晶硅材料企业近30多家,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,有境外上市光伏企业11家和国内上市企业12家。国内光伏产业呈现遍地开花之势,但是由于核心技术严重缺失,国内光伏企业赚取“加工费”的角色并未得到根本改观,特别是,多晶硅行业仍在吃核心技术缺失的亏。
金融?;殉钥鳌 ?br />
上一波金融?;谋⑽耷榇蚵伊斯诠夥笛杆俜⒄沟牟椒ィ馐谐⌒枨蟠蠓?,导致国内多数光伏企业瞬间崩塌。而在这一时期,国内有上千亿元资金涌入这个光伏产业,中国企业付出了惨重代价。国内企业巨额投资或将损失背后,最令人揪心的还是核心技术缺失之痛。
“两头在外”未明显改善
目前,部分多晶硅原料获取可以来自国内,但光伏市场“两头在外”(即上游产业原材料在外,下游终端应用在外)的处境并未得到明显改善。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,尽管有些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,其技术也有不少进步,但大多还是在外国技术和装备基础上的集成和消化,原创性的技术仍然少之又少。国内企业一直没有掌握真正核心的多晶硅生产技术。尤其是从硅原料转化为多晶硅这个环节,技术缺失更加严重。
破解技术瓶颈迫在眉睫
业内相关专家呼吁国家政策应该尽快向基础理论研发倾斜,整合科研力量,进行国家攻关,避免中国光伏企业沦为世界太阳能产业的“制造工厂”。南昌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周浪说:“国家可在‘973’和‘863’等科研项目计划中给予光伏产业更多的资金投入,迅速建立起产、学、研紧密结合的国家光伏研发体系。目前我国天津、陕西以及军工行业在光伏产业的设备制造、科研攻关等方面是有一些基础的,只要国家加以整合,具有很大的科研潜力。”
正确引导社会资本,投资光伏设备研发制造也是当务之急。从事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的江西格美总经理助理张国平说:“当前社会资本看好光伏产业前景的积极性应该?;げ⒓右砸迹靡徊糠肿时就断蚬夥瞪璞傅难蟹⒅圃斓敝腥?。”据了解,目前,江苏省一批骨干型光伏企业已经着手攻克光伏产业技术装备,PECVD、等离子刻蚀机、激光机和层压机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测试等设备已初步实现国产化。但由于这些工作见效慢,国家应该拿出资金对企业科研攻关予以补贴。
另外,我国主要靠进口生产线、各产业链单兵作战的现状亟待改变。无锡尚德研究院院长徐源说:“应该加强国际协同合作,在引进、集成、消化中提高。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,还应加强国际协作,鼓励企业走出去,通过资本并购,收购国外装备制造企业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,创新型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本、技术和人才资源,才能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。”目前,尚德已在全球建立6个研发中心,聘请外籍专家数十人。
据了解,国内多晶硅相关研究单位已开始组建国内光伏企业联盟,从而实现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公开共享化??梢运担泄平夤夥诵募际踔乓崖蹩瞬椒?,但效果如何尚待验证。